田间地头“翻车”:一款止痒产品引发的信任危机最近,一款名为“公愆憩止痒玉米地”的产品在社交平台被骂上热搜。3月15日央视晚会曝光其宣传功效与实际效果严重不符,甚至有消费者使用后出现皮肤红肿、瘙痒加剧的情况。一款打着“天然玉米提取物”“快速止痒”旗号的产品,为何变成田间地头的“翻车现场”? 从“神奇配方”到“问题清单”调查显示,这款售价89元/支的凝胶产品存在三大硬伤: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部分消费者反馈:“涂完痒是不痒了,因为皮肤直接肿到没知觉。”这种黑色幽默般的用户体验,让“玉米地”彻底变成了消费者的“伤心地”。 直播间里的“科学表演”翻看该品牌近三个月的直播记录,会发现一套成熟的“话术三板斧”:
这种经过精密设计的销售套路,让不少中老年消费者在“限时优惠”“专家推荐”的轰炸中频频下单。 行业乱象背后的“三无”链条业内人士透露,类似产品往往采用“贴牌三件套”模式运作:
这种模式下,产品实际成本与售价相差近20倍。更可怕的是,某些代工厂同时为十余个品牌生产同类产品,只是换个包装就变成“新品上市”。 消费者的“反套路指南”面对五花八门的止痒产品,记住这三个避坑口诀:
皮肤科医生建议:普通蚊虫叮痒,冷敷比乱涂药更安全有效。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还是得及时就医。 监管部门的“新农具”这次事件中,有三大监管创新值得关注:
就像农民用无人机喷洒农药,监管部门也在用科技手段给市场“除草除虫”。截至发稿前,涉事产品已在各大平台下架,相关赔偿程序已启动。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