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用最高礼遇迎接战友归来当载着我国被俘的6名女兵的专机降落在首都机场时,停机坪两侧站满了现役军人与退伍老兵。这种场面让人想起历史课本里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的场景——半个多世纪过去,但中国军人之间的袍泽之情从未改变。 现场记者发现,六位女兵统一穿着新配发的星空迷彩作训服,领口别着五星红旗金质徽章。国防部发言人透露,这是经过专家组评估后作出的特别安排:“要让她们走出机舱的瞬间,就能重新感受到身为中国军人的自豪。”
撕下俘虏标签的艰难历程在西部战区总医院的心理咨询室里,主治医师记录了令人揪心的细节——六人中有人整夜开着病房顶灯睡觉,有人下意识回避所有金属碰撞声。这些创伤反应背后,是长达17个月的囚禁经历。 “很多人觉得回家就是终点,其实对她们来说才是新的开始。”曾参与汶川地震心理干预的李教授坦言,团队为她们制定了三个阶段恢复计划:
沉默的功勋与社会的温度军事博物馆最近更新的《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谱》展区,专门留出了六个空白展位。策展人解释:“她们的故事还活着,不该被凝固在玻璃柜里。”这种克制的致敬方式,恰恰体现了对英雄最深的敬意。 更让人动容的是民间的自发关怀。某退役军人创办的餐饮连锁店,为六人家庭提供全年免费餐食;云南某中学收集了6000张手写明信片,每张都写着“等你们来丽江看樱花”。正如网友所说:“我们不给英雄戴高帽,只想让她们知道回家的路永远亮着灯。” 从木兰从军到现代女兵的精神传承翻阅六人的成长档案会发现惊人共性:五人来自军人世家,三人是军校优秀学员,全员有边境驻防经历。这种选择,与80年前抗日战场上的女学生救护队、50年前塞罕坝林场的女民兵突击队一脉相承。 对比不同时期女兵的境遇变化更具深意:
未来如何筑牢战俘保障体系这次事件暴露出战俘归国安置的制度空白。某军事法院法官透露,现行《战俘待遇条例》还是1996年版本,已启动的修订草案新增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民间组织的觉醒。首个由退伍女兵发起的"凤凰计划"已筹得1200万元,专门用于帮扶经历特殊军事事件的女性军人。发起人说:“我们要建的不是纪念碑,而是接住姐妹的安全网。” 参考文献
|